首页 > 滚动 > > 正文
世界观点:WHO关注人造甜味剂质量
2023-05-19 20:06:26 来源:科学大观园杂志

WHO的新报告建议, 不要使用人造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促进整体健康 。当然,该建议适用于健康的儿童和成人,而 不适用于已患糖尿病的群体 ,后者可能仍会从人造甜味剂中获益。


【资料图】

WHO营养和食品安全主任弗朗切斯科·布兰卡 (Francesco Branca) 表示:“从长远来看,用非糖甜味剂 (简称NSS) 代替游离糖无助于控制体重。人们需要考虑其他方法来减少游离糖摄入量,例如食用像水果这样含天然糖分的食物。人们应当从生命早期开始就完全减少饮食中的甜味,以改善健康。”

短期健康效果不可靠

WHO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多年来不断增加的数据表明,合成甜味剂可能对健康有害。美国方面数据显示,他们的肥胖率和人造甜味剂使用率正一起上升。

WHO的专家团队系统回顾了283项过往研究的数据,其中包括50项随机对照试验、97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47项病例对照研究。这些工作着眼于一系列人造甜味剂,包括糖精、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钾、三氯蔗糖、纽甜、爱德万甜、甜叶菊以及甜叶菊衍生物。

根据对随机对照试验的分析,专家判断,人造甜味剂在开始阶段,的确降低了卡路里摄入、体重和BMI,但这些结果大多数只持续3个月或者更短;

在长达6~18个月的试验中,结果就很混乱了,似乎也无法表明人造甜味剂对体重有影响。

一部分试验提供给参与者的饮食方案是,除了进行常规饮食,还会额外摄入含普通糖或人造甜味剂的食物/饮料。如此一来,研究人员能直接比较“额外”部分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摄入人造甜味食品的参与者相比于吃普通糖的,体重更轻。

上述比较方式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在现实世界里,许多人会选择将日常饮食中的含糖食品和饮料换成人造甜味剂的版本。

可惜的是,只有4项试验用接近现实生活的方式来测试甜味剂——将人造甜味饮料 (如无糖苏打水) 加入到通常饮用含糖饮料的参与者的饮食中。这些试验的结果显示:

食用人造甜味剂者的体重有所下降,但降幅小于前面介绍的直接比较试验,并且在统计学上显得微不足道;而对于BMI的有益影响则荡然无存。 需要指出的是,一部分安慰剂组成员选择了水或什么都不喝来替代含糖饮料,这些人同样减轻了体重。

是甜味剂导致了高血糖风险

还是高血糖风险人士选择了甜味剂?

为了解人造甜味剂的更长期效果,专家们转向了前瞻性队列研究。此类工作追踪至少2年、长则30多年的健康结果。整体分析结果显示: 人造甜味剂的大量使用与较高BMI和76%的肥胖率有关,日常饮料里的甜味剂使人们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升高23%,如果刻意向食品和饮料添加人造甜味剂,风险则增加34%。 使用甜味剂较多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升高32%,包括中风 (高19%) 和高血压 (高13%) 。

此外,更高的人造甜味剂摄入量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0%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9%相关。

基于上述发现,WHO建议远离甜味剂。

“缺乏证据表明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有益于降低体重或体脂,反倒是非传染性疾病和死亡风险可能因此增加——相比于这方面危害,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观察到的体重和BMI的小幅下降以及可能带来的短期健康好处,不值一提。”

当然,WHO针对过往工作的回顾和荟萃分析并不足以得出定论。随机对照试验时间短、难比较,前瞻性研究可能存在偏差。总体而言,专家们也清楚自己的建议还缺乏确定性和说服力,因此将建议标记为“有条件的 (conditional)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采纳建议前务必深入研究。

不确定性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有害的长期健康影响中是否存在“反向因果关系 (reverse causation) ”?

换言之,有没有可能,那些偏好人造甜味剂的人,本身就有更高的肥胖症、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风险?选择人造甜味剂不是风险增加的原因, 携带更高风险反倒是选择人造甜味剂的原因 ?

目前,WHO和其他地方的专家都建议寻找更好方法来减少糖摄入,例如多以水果替代零食,克制对甜食的欲望。此外他们也提醒消费者,多了解食物成分,多研究配料表,明确人造甜味剂的有无——即使它们没被公开标注。

资料来源: Diet sodas are not actually good for your diet, WHO guidance suggests 来源:微信公众号“世界科学” 往期 精彩 回顾 | 不想再做噩梦了,有什么办法能控制一下吗? | 大脑为啥要删除 3 岁前的记忆?你小时候看见啥了? | 天天喊累的人,真的不是“懒”… | “又发烧了”“这次咳嗽厉害”……儿童病例近期大增,医生提醒→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点分享 点收藏

关键词:

为您推荐